首 頁 新聞頻道 部門頻道 教學頻道 學生頻道 家長頻道 京劇特色 陽光體育 百校千師 資源下載 點播直播 教育督導 師生博客 雁過留聲 關于我們
請您登錄:○教師 ○學生 ○家長
 □ 當前位置:教學頻道>語文>正文

[內部]三年級下冊教案
發布人:金雅玨  發布時間:2019/10/8 15:09:29

7.伊索寓言三則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理解“驚慌失措、一貫”等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三個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選一兩個自己喜歡的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寓意,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讀懂每則寓言的最后一句。

4.通過對寓言的了解,激發學生對《伊索寓言》的喜愛,培養閱讀興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環節一、整體感知——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一 、激趣了解寓言。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伊索寓言的故事中,看看這里又給我們講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板書課題:伊索寓言)

2.設問:那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什么又是伊索寓言呢?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資料,教師簡單介紹寓言及伊索寓言。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3.大家平時聽過很多寓言故事吧,把你知道的將給大家聽聽。

學生交流講故事。

二、引入課題,初讀課文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伊索的寓言,課文共有三個故事。我們首先來學習《狐貍和葡萄》(板課題:狐貍和葡萄)學生齊讀課題。

2.學生初讀課文,提出初度要求:

(1)自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詞或不理解的句子,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2)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讀音,讀通讀順句子。

3.交流初讀情況。

(1)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交流,把自己所讀故事的主人公、主要內容以及說明的道理交談出來。

(2)指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注意及時給學生正音,提醒學生注意“狐貍”在一起讀時,“貍”讀輕聲,“讒”讀翹舌音,“酸”讀平舌音。

同桌互讀,齊讀。

(3)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寓言的主要意思。

環節二、部分理解——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三.細讀課文,理解寓意——《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課文插圖,這幾串葡萄誘人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師:狐貍看到了這幾串葡萄,它會怎么想呢?又是怎么做的呢?能通過想象說得更具體一些嗎?

生:狐貍很想吃葡萄,“饞的直流口水”,“想盡各種辦法去夠葡萄”。

(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體會狐貍當時的心情。)

3.盡管狐貍想盡了各種辦法,但還是白費勁。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引導學生思考狐貍這時應該怎么想怎么做才符合正常想法。

4.可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

(“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碧摌s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為力,卻又不敢承認,表里不一。)——即狐貍的形象

5. 讀一讀課文結束的話。想想這句話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畫龍點睛)

6.學生齊讀課文第三段。

交流:這則故事以最后這句訓誡作結,也是這則故事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你學了著這個故事有什么感想嗎?(引導學生聯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

體會寓意。

四、作業: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

3.分角色朗讀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環節二、部分理解——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一、復習導入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則寓言故事,回憶故事內容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學生交流回答問題。

2.師:這節課我們繼續拼讀故事,看看其他兩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樣的道理。

學生默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一)《牧童和狼》

1.組織學生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理解反問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標點,說說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沒有狼,孩子為什么說“狼來了”?
(理解“驚慌失措”,給“措”選擇合適的字意)
       3.匯報交流情況。你覺得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 從而讓學生明白這是一種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的行為。)
       4.引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學生帶著疑問朗讀課文(村民們知道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引出故事包含的寓意):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7.集體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教師引導正確理解這句話。
     8.牧童說謊的結果是什么?
     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
     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那些說謊的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學生聯系生活實踐,通過交流理解故事寓意。

9.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鑒別牧童前后兩次喊“狼來了”的語氣差別。

(二)《蟬和狐貍》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

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
學生交流討論:

(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狐貍是怎樣騙的?
(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狐貍騙術高明的詞語,理解狐貍是用什么方法來欺騙蟬的。)朗讀狐貍的話。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學生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符號標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仔細品讀,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奸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5.學生齊讀課文理解寓意。
     (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

引導學生抓住最后一段話,正是因為蟬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才沒有被狐貍的花言巧語所蒙蔽。
     (2)小組之間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什么?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加深學生對寓言的理解。

(引導學生從蟬的身上學到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要善于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等。)

  環節三、回歸整體——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三、拓展延伸:

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1.想想《狐貍和烏鴉》和《蟬和狐貍》著兩個故事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小組討論交流:

(1)這個故事中的“烏鴉”和我們今天所學的“蟬”,它們在面對花言巧語的狐貍時,表現一樣嗎?

(2)為什么烏鴉受了騙而蟬沒有上當呢?

(3)你從烏鴉和蟬的不同結局中明白了什么?

2.每小組選一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3.師總結:

之所以會有這兩種不同的結局,其主要原因在于“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四、總結全文,生化寓意

讀了這三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1.完成練習。

2.選讀《伊索寓言》。

3.練習復述課文。                       

二次備課










 

 

 

 

 

 

 

 

 

 

 

 

 

 

 

 

 

 

 

 

 

 

 

 

 

 

 

 

 

 

 

 

 

 

 

 

 

 

 

 

 

 

 

 

 

 

 

 

 

 

 

 

 

 

 

 

 

 

 

 

 

 

 

 

 

 

 

 

 

 

 

 

 

板書設計

7.伊索寓言三則



《牧童和狼》   牧童:不誠實,經常說謊,自食其果

(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貍和蟬》    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

(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請您評論(您的評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游客不能評論。[請登錄]


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
                                
站內搜索 網站地圖 電子郵箱 在線調查  后臺登錄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數字化管理一站通V2020.00611.final md11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3
主辦單位:南京市莫愁湖小學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112號(Tiffany Outlet Elsa Peretti Sevillana Set [1c64] - $109.00 : Professional tiffany outlet stores, tiffanycos.cn)
電話:02586530276 傳真:180

蘇ICP備10212108號-1] 訪問計數: 

班級和學生展示
黨團建設
讀書筆記
規章制度
國旗下講話
計劃總結
家校聯系
師德建設
思想品德教育
小班化專題
校園安全
校園展示
藝術教育

掃一掃
韩国免费a级作爱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