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環節一、整體感知——初讀感知,整體把握
一 、激趣了解寓言。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伊索寓言的故事中,看看這里又給我們講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板書課題:伊索寓言)
2.設問:那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什么又是伊索寓言呢?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資料,教師簡單介紹寓言及伊索寓言。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3.大家平時聽過很多寓言故事吧,把你知道的將給大家聽聽。
學生交流講故事。
二、引入課題,初讀課文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伊索的寓言,課文共有三個故事。我們首先來學習《狐貍和葡萄》(板課題:狐貍和葡萄)學生齊讀課題。
2.學生初讀課文,提出初度要求:
(1)自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詞或不理解的句子,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2)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讀音,讀通讀順句子。
3.交流初讀情況。
(1)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交流,把自己所讀故事的主人公、主要內容以及說明的道理交談出來。
(2)指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注意及時給學生正音,提醒學生注意“狐貍”在一起讀時,“貍”讀輕聲,“讒”讀翹舌音,“酸”讀平舌音。
同桌互讀,齊讀。
(3)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寓言的主要意思。
環節二、部分理解——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三.細讀課文,理解寓意——《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課文插圖,這幾串葡萄誘人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師:狐貍看到了這幾串葡萄,它會怎么想呢?又是怎么做的呢?能通過想象說得更具體一些嗎?
生:狐貍很想吃葡萄,“饞的直流口水”,“想盡各種辦法去夠葡萄”。
(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體會狐貍當時的心情。)
3.盡管狐貍想盡了各種辦法,但還是白費勁。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引導學生思考狐貍這時應該怎么想怎么做才符合正常想法。
4.可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
(“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碧摌s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為力,卻又不敢承認,表里不一。)——即狐貍的形象
5. 讀一讀課文結束的話。想想這句話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畫龍點睛)
6.學生齊讀課文第三段。
交流:這則故事以最后這句訓誡作結,也是這則故事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你學了著這個故事有什么感想嗎?(引導學生聯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
體會寓意。
四、作業: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
3.分角色朗讀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環節二、部分理解——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一、復習導入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則寓言故事,回憶故事內容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學生交流回答問題。
2.師:這節課我們繼續拼讀故事,看看其他兩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樣的道理。
學生默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一)《牧童和狼》
1.組織學生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理解反問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標點,說說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沒有狼,孩子為什么說“狼來了”?
(理解“驚慌失措”,給“措”選擇合適的字意)
3.匯報交流情況。你覺得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 從而讓學生明白這是一種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的行為。)
4.引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學生帶著疑問朗讀課文(村民們知道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引出故事包含的寓意):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7.集體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教師引導正確理解這句話。
8.牧童說謊的結果是什么?
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
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那些說謊的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學生聯系生活實踐,通過交流理解故事寓意。
9.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鑒別牧童前后兩次喊“狼來了”的語氣差別。
(二)《蟬和狐貍》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
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
學生交流討論:
(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狐貍是怎樣騙的?
(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狐貍騙術高明的詞語,理解狐貍是用什么方法來欺騙蟬的。)朗讀狐貍的話。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學生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符號標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仔細品讀,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奸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5.學生齊讀課文理解寓意。
(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
引導學生抓住最后一段話,正是因為蟬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才沒有被狐貍的花言巧語所蒙蔽。
(2)小組之間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什么?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加深學生對寓言的理解。
(引導學生從蟬的身上學到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要善于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等。)
環節三、回歸整體——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三、拓展延伸:
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1.想想《狐貍和烏鴉》和《蟬和狐貍》著兩個故事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小組討論交流:
(1)這個故事中的“烏鴉”和我們今天所學的“蟬”,它們在面對花言巧語的狐貍時,表現一樣嗎?
(2)為什么烏鴉受了騙而蟬沒有上當呢?
(3)你從烏鴉和蟬的不同結局中明白了什么?
2.每小組選一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3.師總結:
之所以會有這兩種不同的結局,其主要原因在于“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四、總結全文,生化寓意
讀了這三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1.完成練習。
2.選讀《伊索寓言》。
3.練習復述課文。
|